玉米是我國最大的糧食作物之一,產量超過1.2億噸,占全國糧食產量的22%以上,約占世界玉米產量的21%,因玉米籽粒淀粉含量超過70%,居世界第二位,深加工前景廣闊。在我國,玉米已成為重要的工業原料。據統計,截至目前,我國玉米加工能力已達1200萬噸左右,占玉米總產量的10%。玉米深加工產業呈現出明顯的發展特點
三、由于綜合利用和精深加工水平的不斷提高,玉米深加工產品和市場不斷擴大。除玉米淀粉、酒精、玉米油、纖維飼料等初級加工產品外,淀粉糖、變性淀粉、生化飼料等深加工產品也已批量生產。
玉米加工產品市場已從食品、造紙、紡織、畜牧等領域拓展到印刷、建筑、日化、石化等多個領域。第四,玉米加工業競爭的加劇,推動了玉米加工業的重大轉折和升級。原因之一是一批大型加工企業的成長和國內外大型企業集團的介入。這一變化有效地促進了玉米加工企業向規模化集團化、跨區域、跨境經營的方向發展,深加工綜合利用能力差、企業規模小、產品成本高、區域布局不合理等。玉米加工僅占玉米總產量的10%左右,70%直接用作飼料。與發達國家相比,差距很大,經濟效益不能很好地發揮。
制約我國玉米加工業發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
一、玉米加工業企業規模結構不合理,不能形成區域性產業組織;
二、部分主產區玉米深加工在水資源、交通運輸、燃料等方面存在一定缺陷;
三、現代生物技術資源相對分散,缺乏整合。
可以看出,未來幾年,我國玉米加工業的發展重點將包括以下幾個方面:
一、精心規劃高技術玉米加工業新體系。作為玉米主產區,發展玉米精深加工不僅是農村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,也是區域經濟增長的新增長點;
二、突出龍頭作用,做大做強“中場”,形成產業集聚的玉米加工業格局。在玉米加工業現代化快速發展階段,大型企業集團必須向“規模化、高水平、長鏈、外向型”的目標邁進,向跨地區、跨國界的跨國集團方向邁進;
三、以現代生物技術為主線,以大型企業集團為主體,建立玉米深加工技術體系
保稅區建設玉米飼料深加工項目的必要性:
玉米是這里的主要作物,被稱為“鐵作物”,年總產量30多億公斤,占內蒙古玉米產量的1/3。可以說,玉米是通遼市農業的標志,對通遼市農業生產起著主導作用,直接影響著當地農民的收入,對通遼市國民經濟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。近年來,當地積極實施中央扶貧規劃,充分發揮當地的自然優勢,為增加農民收入,把種植玉米作為穩定脫貧致富的途徑,使玉米年產量逐年提高。但通遼市多年來主要從事商品糧生產,農業深加工設施相對落后。受這一條件的制約,農民很難依靠自身能力脫貧致富。這就需要支持當地相關農產品加工項目建設,解決農副產品問題。
項目實施后,大力發展當地玉米深加工產業,充分發揮當地玉米資源優勢,發揮能源和交通優勢,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,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,穩定糧食價格,增加農牧民收入,保護農牧民種糧積極性,促進當地“三農”問題的解決,提高地方稅收意義重大。
保稅區玉米飼料深加工項目的相關政策和規劃要求:
國家食品工業“十五”期間,玉米加工業將采取調整與發展并舉的政策,調整區域布局和產品結構。繼續加強吉林、山東等玉米主產省玉米加工企業產品結構和企業組織結構的調整,支持和發展中西部地區玉米加工業。